
員工佳作
窗外的梧桐樹落的只剩下一兩片葉子,我坐在辦公室前,望著那片片“孤苦伶仃”的黃葉,思緒恍惚間又回到了二十二年前的那個冬季……
那時的我,剛上初中,個子矮小,總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。王老師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,她個子不高,戴著一副圓框眼鏡,鏡片后的眼睛總是含著溫和的笑意。記得第一次見到她時,她穿著一件淡藍色的襯衫,站在講臺上,陽光從窗外斜斜地照進來,給她鍍上了一層柔和的光環(huán)。
王老師的課總是與眾不同,她從不照本宣科,而是帶著我們走進文字的世界。講《背影》時,她會輕聲哼唱“長亭外,古道邊”;教《春》時,她會帶我們到校園里,看新抽的嫩芽,聽鳥兒的啁啾。我尤其記得她講解《荷塘月色》的那個下午,教室里安靜得能聽見粉筆與黑板摩擦的沙沙聲,她的聲音輕柔似水,仿佛帶著我們走進了那片月色朦朧的荷塘。
那時的我性格內(nèi)向,不愛說話,王老師卻總能發(fā)現(xiàn)我藏在心底的困惑。有一次,我因為作文得了低分而悶悶不樂,她輕輕走到我身邊,遞給我一本泛黃的筆記本。“這是我年輕時寫的,你看,我也有寫得不好的時候。”我翻開筆記本,看到密密麻麻的字跡間,有許多修改的痕跡,還有她年輕時青澀的心事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原來老師也曾是個會犯錯、會迷茫的普通人。
記得初二那年冬天,我發(fā)高燒住院,王老師每天放學后都會來診所看我,帶著熱騰騰的粥和當天的課堂筆記。病房里消毒水的氣味刺鼻,但她的到來總能讓這冰冷的空間溫暖起來。她坐在病床邊,一邊削蘋果,一邊給我講班里的趣事。削好的蘋果切成小塊,整整齊齊地放在盤子里,像一朵盛開的花。
后來我轉(zhuǎn)學了,和王老師的聯(lián)系漸漸少了,直到去年,偶然在街上遇見她,她的頭發(fā)已經(jīng)花白,背也有些佝僂,但那雙眼睛依然明亮如昔。她一眼就認出了我,叫出了我的名字,仿佛我們昨天才在教室里見過面。
一片梧桐葉輕輕落在窗臺上,打斷了我的回憶。我伸手拾起那片葉子,葉脈清晰可見,就像記憶中那些溫暖的細節(jié),歷歷在目。王老師教給我們的不僅是知識,更是對生活的熱愛,對美好的感知。如今我也工作十幾年了,我常常會想,如果能像她那樣,在自己工作中種下一顆溫暖的種子,那該是多么幸福的事。
窗外的梧桐樹在冬季寒冷的微風下輕輕搖曳,沙沙作響,仿佛在訴說著那些年的故事。我輕輕摩挲著手中的梧桐葉,嘴角不自覺地揚起一抹微笑,那些被時光打磨得發(fā)亮的記憶,永遠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。
(馬晴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