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員工佳作
當飛機穿越瓊州海峽的云層,窗舷下的海水突然從墨藍轉(zhuǎn)為翡翠,三亞便以這樣極具戲劇性的方式開啟了我的視覺盛宴。這座北緯18度的城市從不滿足于充當熱帶樂園的單一角色,在蜈支洲島的浪花里、椰夢長廊的夕照中、西島的漁歌中,我觸摸到了三重截然不同的海洋人格。
蜈支洲島:碧波劇場的水秀幻境
黎明五點的觀景臺,海水正在上演獨幕劇。當?shù)谝皇柟獯唐瞥快F時,海面突然釋放出寶石匣子——祖母綠、托帕石藍、紫水晶依次流轉(zhuǎn),游艇劃開的波浪竟呈現(xiàn)出蝶翼的珠光質(zhì)感。套上呼吸管潛進“中國馬爾代夫”,灰色礁石上舞動的鹿角珊瑚宛如活體雕塑,藍環(huán)章魚在軟珊瑚叢中表演色彩魔術(shù)。烈日當空時,岸邊雪白的浪沫堆疊成巴洛克風格的奶油雕花,讓人恍惚置身天神打發(fā)的蛋白霜海洋。
椰夢長廊:城市畫框里的流動盛宴
三亞灣二十里椰林從不固守某種樣貌。正午時分,光影在羽狀椰葉間編織波斯地毯,退休大爺們的太極劍穗攪動著光斑的韻律。待到夕照浸染椰梢,整條長廊驟然變成流動的長宣:寫水書的老者以椰枝蘸海浪,孩童追逐的氣球在暮色里炸成紫霞,拍婚照的新人婚紗掠過沙灘,恰好接住墜落的鳳凰花。最動人的是推嬰兒車的黎族阿嬤,她用摻著海風的方言唱著:“椰殼沉了會發(fā)芽”,仿佛在訴說這個海濱城市的生存哲學。
西島:時光褶皺中的漁村手稿
穿越四百年的牛王島燈塔指引我走向真正的秘境。西島漁村的珊瑚石屋墻縫里,嵌著明清時期的青花瓷碎片。老漁民陳伯帶我修補漁網(wǎng)時,粗糙的手指在尼龍繩間穿梭如織布機梭,他指著漁港密布的彩色浮球說:“這是大海的密碼,每個顏色代表不同的漁獲。”
臨別時我在三個島嶼各拾一枚貝殼:蜈支洲的硨磲殘片泛著冷艷珠光,椰夢長廊的螺旋紋貝殼染著落日余溫,西島的珊瑚碎片仍帶著漁火溫度。這三種迥異的海之饋贈,恰似三亞給予旅行者的三重啟示:海洋可以是奇幻樂園、可以是生活劇場、更可以是時光膠囊。當飛機沖破積雨云層時,窗外的海水又開始變幻色彩,那些在島嶼間游走的光影,早已在我心底筑起了三座永不褪色的珊瑚城池。
(郭登好)